在紧锣密鼓筹备上市的前夕,蚂蚁金服宣布,将定位于Techfin,而非Fintech,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负责产品和运营的支付宝班委(决策团队成员)玄德则告诉36氪,内部为此开过多次战略会,最后是在马云那里定了调子——蚂蚁金服只做tech,不碰fin。
这意味着,尽管蚂蚁金服持有银行、保险等多张金融牌照,将来可能并不会仅仅做自己的金融产品,更多的是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此的解读是“蚂蚁金服此举是去化类金融,说明上市的脚步越来越快了”,其实“只做tech”的表态,也在上市之前对蚂蚁的估值有一定帮助——通常,资本市场给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向来是高于金融机构的。
所谓为金融机构提供开放平台,不仅仅是为金融产品导流,更涉及技术和数据层面的能力支持。蚂蚁金服通过支付宝和电商平台积累了大量用户消费数据,将有助于不同金融产品的个性化推送。
蚂蚁目前推出的产品是向公募基金开放自运营的“财富号”,让他们在蚂蚁聚宝平台打造品牌专区,一改过去凡事通过代销渠道,销售末梢处于麻木的状态,从而直接触达用户。与往日的基金超市单纯卖产品的模式不同的是,这样的合作还将涉及到金融机构底层系统的升级改造。
这样的能力甚至还输出到了一些科技公司那里。据玄德向36氪透露,华为和小米的官网都接入了蚂蚁提供的防刷单和风控体系。玄德告诉36氪,“我们基本帮华为屏蔽掉了黄牛,另外的某一个渠道没有采用我们的技术,就发现刷单很明显。”
近期的另一大突破,是支付宝和建行双方的二维码支付将互认互扫,这样以来,支付宝不仅为银行app导流,也为银行对接其所无法触达的商户资源。这表明,此次支付宝对银行的态度一改以往的强势姿态,与银行的关系从竞争更多趋向合作。
“侨兴债”违约事件发生后,关于互联网平台售卖垃圾债的质疑开始产生。蚂蚁内部也认识到,技术和数据才是其真正的优势,金融业务本身并不是。互联网企业对风险的认识的确不如金融机构深刻,而且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在线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识别风险。
如今,站在互联网和金融的十字路口,蚂蚁金服已经明确了方向。
36氪在采访另一位支付宝班委苗人凤的时候,他也说道,互联网和金融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做互联网金融,你就要在互联网金融这两极中间切一刀,这个刀是往互联网偏一点,还是往金融偏一点,本身就是非常难把握的艺术。苗人凤说,“支付宝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金融公司?很明确是互联网公司。我们不是fintech,我们是techfin。Tech是重塑fi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