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花钱2万亿,中国真的是“不差钱”吗?
2009-12-15 15:06 中国新闻网
年关逼近,中国开始为钱头疼。不过,有别于西方国家苦于无处找钱,中国不仅不差钱,更担心钱多得花不掉——今年7.6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出预算,前11个月才花掉5.6万亿元,在今年最后一个月内,还有近2万亿元可花。
当下,中国代表团正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据理力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承诺提供经济援助和减排技术转让。但其国内这种“幸福的烦恼”无疑会予谈判对手口实:你的钱都花不完了,还需要我们援助?你正好多承担一点减排责任。那么,中国真的是“不差钱”了吗?
答案应该不是。且就财政问题而论,细作分析就不难发现,这2万亿元没花掉,有许多行政等非经济因素在作怪:
一、因为经济危机在上半年比较严重,前4个月中国财政收入连续负增长,官方反复强调“财政支出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财政支出进度。与此同时,官方忙着“挖潜”增收,提高白酒消费税、掀起“查税风暴”将饭补之类相继纳入工资征收个税……结果,在这“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世界各国财政趋紧,中国财政却逆势上涨,收入预算完成了95.7%,跑得还比GDP快了一步。如此一来,该花的钱没花,该收的钱没漏,收支差距自然大。
二,中国庞大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中基建项目投资较多,中央为防各级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大上“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审批严格且环节繁多。加上招投标,环环相扣,任何一环没完成均会阻碍后续环节展开,自然会影响财政支出进度。
没花掉也可能是“给晚了”:因为预算周期设置不合理,中国不像欧美提前一年就开始编制预算,往往预算年度开始后,预算还处在编制和审批中,加上拨付速度慢,客观上造成了“上半年无钱可用,下半年钱多得没处花”的尴尬。没花掉当然也有“给多了”的成分:各方均相信“有钱好办事”,年初都做“最大预算”,导致财政预算虚高,而到了年底就“突击花钱”、争取下一年的预算只增不减——每年中国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被发现的违法和违规问题金额都高达上百亿元,相信其中就有匆忙花钱不择项目的成分。
虽然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已呼吁严防年底“突击花钱”,但以往年经验来看,这笔全年预算支出的1/4还是极可能在年末最后一月被“光明正大”地“突击”花完,从而“圆满”完成全年收支计划。不说其中是否隐藏财政资金浪费、滥发奖金福利乃至寻租腐败等,让人担忧全体纳税人的血汗钱被浪费于无形,前11个月行政效率为何不到位也值得深究。
国家“预算花不完”,不同于一般家庭过日子有“节余”。因为经全国人大核准的预算有其严肃性,如果“取之于民”的财政资金不能按预算“用之于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那这种没有什么约束力和刚性力可言的预算又有何用?
要知道,财政预算每一项支出,都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的运行;哪一项没跟上,都很难让人安心。比如国防支出跟不上,就意味着国家安全受影响;而按此前中国财政官员所说,“跟老百姓相关预算执行情况最差”,这意味着缴完各种税负还要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普通国民本可分享社会财富增长的实惠,有望加薪减税,却无端蒙受“国富民穷”的痛苦——或许,这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经济结构为何想由投资驱动向居民消费驱动转型却始终成效不彰。
不难想像,预算支出执行力度、速度的拖延,会令国民的信任流失,减缓纳税激情。而因此误导经济决策方向,才更堪忧虑。如今年中国财政赤字已是“史无前例”的9500亿元,不但9倍于2008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一片叫穷声中,传闻官方为继续刺激经济为名已拟定了一个明年赤字高达万亿元的财政预算。明明市场资金充裕,还要砸大钱,只能砸出越来越强烈的通胀预期,看来中国又得头疼了。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财政收入,并不是到了“不差钱”的地步。相反,问题出在结构上,该花钱的地方缺钱,不该花钱的地方却钱花不完。尤其是,关系到民生保障的领域,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领域上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往,必然造成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社会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风险的加大。因此,用好,用对每一分民众血汗钱,并非等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