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常熟美女老板顾春芳因欠债六亿“跑路”,引起全国关注,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状况。在温州,很多“高利贷”压垮一些中小企业,导致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纷纷“跑路”,这集中反映了国内中小企业在每次经济起伏中的命运。
有人戏言,现在只有“超人”才可能办好中小企业。一方面,外需萎靡、内需不热、汇率波动,订单特别是长单减少而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利润受挤压,经营负担加重。不少中小企业抱怨:现在做内单的利润只有10%,外单更低,只有5%,仅够还贷款利息。如果汇率再有起伏,那企业基本上就是“赔本赚吆喝”。
在中国,中小企业多以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不高。跟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很难沾上边儿,也就很难得到政策的特别关照与扶持。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好,加剧了银行惜贷,企业越缺钱,银行越不敢借给钱。无奈之下,一些中小企业只能求诸“高利贷”,饮鸩止渴的债务危局一发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政府在中小企业借贷方面,政策并不完善,有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产不稳定,银行并不愿意借出贷款,有很多企业主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才能换来一些贷款,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高额的利息使企业的利润越压越低,汇率的变化又使情况雪上加霜,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外贸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民间借贷似乎成为了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各种沉重负担使企业不堪重负,而不断上升的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融资难,中小企业急待政府伸援手。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有力的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降低门槛,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支持;金融改革还应再加把力,为中小企业广开融资渠道,提升村镇银行“小帮小”的能力,盘活、规范民间资本,让中小企业有源源活水。同时,政府机构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制度,给中小企业更多、更公平的参与机会。
其实,今年的外贸萎靡不振,融资难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关于金融的政策,但短期内难以见到效果,淡季扎马步,中小企业在这段萎靡的时间可以不断建全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外贸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水平,以待形势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