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明显下降,估计全球经济增速将由2008年的2.5%左右降至1-2%之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2009年将趋于衰减;但因时滞效应,实体经济仍会受到影响,经济不景气总体上将延续2-3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兴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和增强。
一、2009美国经济走势分析
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大国,美国目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仍高达约22%,美元是世界首要通货。“美国一感冒,全球打喷涕”的现象仍未改变,美国经济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势。
1、三种不同的判断
显而易见,美国经济正面临上世纪80年代“滞胀”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以后,全球各主要研究机构对美国经济的预测都不断向下调整。但对其具体走势,仍存在不同的判断。
乐观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减退不可避免,但不会出现严重衰退,而且持续时间不长,估计在2009年稍迟时候即可走出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等的最新分析预测,都认为在2009年的晚些时候,美国经济将可能有“小幅的恢复”。其主要依据是:2009年美国将进入强势美元周期;根据美国房地产的发展周期,美国楼市在2009年底或2010年会最终企稳;美国拥有的深度和广度极大的资本市场,对全球投资者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悲观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衰退,延续的时间与衰退的程度将是193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也有些知名机构和著名学者认为,美国经济虽然不会出现1929-33年的大危机,但将进入类似于70年代的长达5-10年的经济滞胀。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前任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Feldstein),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如巴曙松等,均认为美国经济将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低迷。
主要依据是:美国经济的此次动荡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此前几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叠加;其中既有经济泡沫、房地产衰退等因素,也有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等原因。在危机发生前,美国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0%,其大幅调整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将十分巨大;美国整体负债与GDP的比值已达3.3,大大高于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2.5的水平;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已经开始显现,并有可能演变成恶性循环。
持中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正进入衰退,这种衰退将持续2-3年,但不会出现类似1929-33年的大萧条,也不会出现像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持续10年左右的经济滞胀。曾成功预测次贷危机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就预计,美国本轮衰退将持续18至24个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美林首席经济学家大卫·罗森伯格等,均持这一观点。
2、影响美国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消费支出下降。美国社会消费占GDP比重在70%以上,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支出。而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就业情况。2008年1月起,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连续减少,申请失业金人数持续攀升,导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减少,房屋市场需求更是大幅下降,直接影响美国短期投资并加深次贷危机。政府救市效果尚有待观察,房价螺旋下跌和高止赎率的恶性循环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对外贸易差额。外贸顺差是影响美国经济走势的另一重要因素。新兴市场的需求相对稳定和2003-2008年中期美元的持续贬值,改善了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8.3%,在2008年的大半年内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但9月份以来,全球经济走向低迷以及美元转向升值,美国的出口增速呈放缓态势。惠誉预计,2008年美国净贸易差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达0.7%,2009年则为0.5% 。
流动性不足。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加深,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幅缩水,贷款与投资收缩。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几乎所有类型的商业活动都因此承受压力,整个社会普遍出现流动性不足。11月初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巨头现金流告急,紧急向政府求助,表明金融危机已对大型公司造成巨大冲击。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为应对信贷紧缩,相续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信心有一定成效,但难以完全抵消次贷危机引起的流动性收缩。
大宗商品价格低谷徘徊。美国是石油第一消费大国与最大的进口国,资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其他消费能力,拖累美国经济增长。9月份后,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石油、钢铁和许多资源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跌。这一方面将直接减少美国的进口支出,同时也将节省消费者的支出,扩大居民对国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另一方面,石油等价格的走低大大减轻了美国的通胀压力,使美联储可以大胆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使美国政府可以放手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经济。
政策走向变化。政策走向直接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的走势。美国主流社会认为,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后摒弃凯恩期主义,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近20年来对金融市场采取的少干预政策(主要由银行进行自我监管);都是造成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原因。而美国政府这次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手段之烈,都表明“自由竞争”政策正在转向新“凯恩斯主义”。美国的未来政策将有以下变化:政府救市力度仍会加大,救市资金会大幅增加;实施巨额财政刺激方案来对抗衰退;加强金融监管,重构金融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的所得税与一些产品服务的消费税,以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同时限制居民的过度消费;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替代能源、公共交通系统和新材料产业的投资。
3、影响美国经济走势的钟摆效应
由于钟摆机制的作用,美国经济状况很难变好,但也不致于太坏:
油价钟摆机制:油价上涨→经济减弱→需求下降→油价下跌。油价上涨将直接减缓美国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减缓会直接导致美国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反过来制约油价上涨。前两年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明显拖累了美国经济增长。而2008年9月后美国经济增长减速、需求下降,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大幅下跌,明显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资源品价格的这一低谷期可能维持2年左右。
汇率的钟摆机制:美元贬值→外贸差额改善→美元升值;美元贬值→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加重经济危机→危机蔓延全球→美元升值。自2003年美元进入贬值周期后,美国外贸差额逐步改善,导致美元又出现上升趋势。尤其是10月份后美国金融危机加深,并冲击全球经济,美元对多数货币转为升值。美元升值有助于压低资源品价格,有利于抑制美国通货膨胀,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资本套利机制:金融危机→信贷紧缩→金融资产价格下跌或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正常情况下,信贷紧缩会引起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套利资本流入,从而弥补流动性不足,减轻金融危机程度。由于美国政府与美联储的积极干预,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紧缩,并未以利率上升的结果而是以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下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同样诱使国际资本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抄底”。
此外,美国仍然是全球资金的主要避风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工具。因而,尽管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大量资金会外逃;但当金融危机加重并波及全球时,美国反而会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大量资金将重新流向美国。
综上所述,2009年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年。但由于“钟摆效应”和政府干预机制的加强,美国经济将趋于一场温和的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在-0.8%和0.5%之间,失业率在8-9%,消费物价指数可望保持在2%以下,外贸逆差有所减少。但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体,缺乏制造业的支撑,且替代IT的新主导产业需要长时间的孕育,因而中长期发展不容乐观。在2-3年的本轮经济衰退中,美国经济可能会收缩2-5%;到2013年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由目前的21.3%降至18%左右。
二、其他地区经济走势分析
欧盟、东亚地区的经济规模庞大,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09年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将普遍出现负增长,日本经济增速将为-0.5%。欧盟和日本的国内需求不足、出口支持的衰减等,将导致它们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螺旋式下降,而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将普遍低于发达经济体。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09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尽管比较悲观地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上年的2.5%降至0.9%,但仍然预计在发达国家增长率普遍出现负值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4.5%左右。
1、2009年欧盟经济走势
近年来,欧盟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但2008年第二季度出现了零增长,第三季度下降了0.1%。2009年欧盟经济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IMF在11月6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修正报告中预测,2009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0.6%。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欧盟国家的经济,均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负增长。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测,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衰退,将持续到2009年底。欧盟委员会的预测相对乐观,它在11月3日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2008年欧盟经济将增长1.4%,增幅为2007年的一半,2009年将降至0.2%,而2010年将恢复到1.1%。
从三大需求的变动趋势看:在目前经济走向衰退的时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因需求下降而引发的投资者信心缺乏、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企业贷款可获量的大幅下降,使投资也呈现骤降的态势。但受益于2008年中期以来欧元对美元的大幅贬值,未来一段时期进口的下降速度预计将大于出口,净出口仍将对欧盟经济构成重要支撑。
尽管2009年欧盟经济走向衰退不可避免,但相对美国的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将更为温和。预计2009年欧盟经济的增长率将在-0.3和0.5%之间,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主要依据是:欧盟经济因过去几年的结构改革而增强了对危机的反应和抵抗能力;欧洲的居民储蓄、贷款与房价比、以及居民平衡表等,比美国要健康得多;欧盟的投资会有所下滑,但企业盈利能力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欧盟与美国不同,没有面临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的压力;欧盟的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历来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
2009年欧盟的失业率将有所上升。2009-2010年,欧盟和欧元区新增就业岗位可能仅为25-50万个,不到2007-2008年的十分之一。未来2年,欧盟的失业率将由2008年的7.0%上升到2009年的7.8%和2010年的8.1%。
财政赤字状况将有所恶化。2007年欧盟的公共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2008-2010年欧盟公共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增至1.6%、2.3%和2.6%。欧盟多次实施的“金融援救计划”对公共财政的影响,尚待观察。
通货膨胀率将大幅下降。2008年9-10月,欧盟27国与欧元区的消费物价指数继续下滑,生产者物价指数也持续回落。欧盟委员会在11月初预测,2009-2010年欧盟通货膨胀率将骤降至2.5%和2.25%以下;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将更低。
外贸逆差将趋于减少。2007年1-9月,欧元区有着132亿欧元的贸易顺差。但随后由于欧元的持续升值、油价走高、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欧元区产生了较大的外贸逆差。2008年1-8月,欧元区的外贸逆差达到240亿欧元。其后,随着欧元兑美元汇率从高位回落,以及石油等资源品价格的下跌,欧盟的外贸逆差开始减少。但2009年欧盟的进口贸易很可能出现负增长,外贸逆差会继续减少。
2、2009年东亚经济走势
自1998年以来,东亚经济持续增长;近两年的增长率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但受次货危机蔓延的影响,2008年东亚经济增速放缓,2009年也将出现明显的减速。但相比较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较小。IMF的最新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仍有望达到8.3%和7.1%;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率则将由2008年的4.7%降至2009年的3.3%。
目前,拉动东亚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东亚经济体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金融状况相对稳健,对外部的冲击能起到缓冲作用;二是东亚各国政府及时联手干预,金融危机引发商业银行大面积危机的传导机制已被明显阻隔,金融危机经由银行渠道对实体经济进一步冲击的程度进一步降低;三是能源、金属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全面回落,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化解了通胀风险;四是东亚贸易模式已从原来依赖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转向欧美、日本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贸易多元化成为东盟国家规避风险的选择。
日本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动荡对日本的最大影响是:日元急剧升值使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出口减少又对日本整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11月底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升至13年来最高点。日本大公司营业利润大幅减少,设备投资下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9月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大幅增长34.4%。
2008年1-2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了1.2%和0.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0和1.1个百分点,从而结束了自2002年2月开始的经济增长周期。根据日本央行、内阁府、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和财务省相关数据的综合预测,日本2008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0.3%,2009年将为-0.5%左右。2009年日本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明显减轻,相比较2008年约1.5%的物价涨幅,2009年将稳定在0%左右。
韩国经济形势。韩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亚洲经济体之一。2008年上半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5.3%,但至第三季度已降为0.6%,为过去4年来的最低增幅。从年初到11月初,韩国股市下跌38%,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超过30%。外债总额已达3990亿美元,总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90%,已接近1997年最糟糕的情况。外部的金融危机已对韩国的银行系统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虽然韩国的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还不太可能重陷1997年的金融危机。近年韩国一直谨慎执行财政政策,拥有相对稳定的政府财政收支。韩国GDP居世界第11位,外债对GDP比例是40%;韩国主要银行的韩元仍是净流入;韩元的疲软有助于促进该国的出口,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也使第四季度经常性账户可能转为盈余。
2009年韩国的外部经济环境较2008年将进一步恶化,内需也很难迅速恢复。出口增长将放慢,有可能接近零增长;但经常项目收支有望转亏为盈,物价上涨压力会逐渐消失,韩元兑美元汇率有望稳定在1040韩元(1美元的水平上。
3、2009年东盟经济走势
1997年的金融危机已使东盟国家开始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金融和企业部门的综合改革。2008年上半年,印尼和马来西亚继续保持高增长,而菲律宾因实际所得减少导致个人消费增长减速。越南在2008年中一度通货膨胀高企,并陷于金融恐慌,但此后形势好转,1-10月引进外资已同比增长了近5倍。泰国则因政局不稳导致内需疲软,经济低迷。
目前的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金融部门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欧美市场购买力收缩,出口拉动型的东盟经济体仍将受到一定影响。2009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3%左右。
三、全球贸易、FDI和金融形势分析
2001年以来,世界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走低及其他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增速将大幅下降,FDI将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国际金融市场在前半年仍将延续当前颓势、后半年则有望进入一个平稳期或开始逐步复苏。
1、2009年全球贸易和FDI展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贸易平衡格局发生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变化。2004年以来,全球FDI也发展迅速,但增长格局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美国、亚太和欧洲成为三大国际投资热点区域,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快速增长,FDI资金流向集中于能源、金融等产业领域,全球企业并购再掀高潮。2009年,以下因素将对全球贸易和FDI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大幅走低,世界贸易将受到拖累;美欧日大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也会严重制约FDI的发展。
资源品价格回落并在低谷徘徊。2008年9月后,世界主要资源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将拉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可能延续至2009年上半年,该年三季后世界资源品价格可能见底回升,从而拉动世界贸易的回升。同时,资源品价格的见底回升,也将为FDI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
经济贸易政策的调整。受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影响,不少国家会对进口贸易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但多数将采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方式,如绿色壁垒、社会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这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相反,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将促使更多的国家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
汇率变动加剧。金融危机造成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带来冲击。欧元、英镑对美元、日元、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将制约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而有利于美国厂商的对外投资。同样,人民币升值趋势难改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将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较快发展,而制约FDI的流入。
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再度活跃。美国、欧盟及多数国家房地产的不景气和股市的低迷,将持续一段时期,从而制约金融市场的投机。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在2009年底止跌回升,具有经济预报功能的股市则可能更早复苏,这将为世界资本提供“抄底”机会。2009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投机热潮将再度兴起,并制约资本向实业FDI的转移。
综上所述,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国际贸易的增速,发达国家将降至-0.1%,发展中国家将降至5-5.5%,其中新兴市场也将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急剧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万亿美元之内,FDI流动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2、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展望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剧变:外汇市场波动剧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阶段性大起大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差额扩大,全球股指集体大幅下跌,国际金价攀高后回落,国际商品期货价格先升后降;但全年基本走势,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年初至7月的暴涨阶段和7月以来的暴跌阶段。2009年,以下因素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美元实际汇率将保持升值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需求下降,资源品价格下跌,都将凸显美国作为全球资金避风港的特点,从而促进美元升值。这印证了“美元微笑假说”(Dollar Smile Hypothesis),即美国经济若硬着陆,美元将升值;美国经济增长若快于其它地区,美元亦将升值;但美国经济若“软着陆”,则美元将贬值。预计2009年美元实际汇率将保持升值趋势并逼近乃至超过2000年的基准水平。
全球股市可能在“熊市”徘徊。由于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积极的救市政策,预计2009年全球股市集体跳水的现象将不复再现。但受风险偏好降低、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股市低位徘徊的概率较大。
国际黄金市场价格走高。受美元走强和流动性紧缩的影响,2009年黄金作为“避险货币”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金价可能重回每盎司1000美元。
国际商品期货价格将下滑后趋稳。未来几个月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继续下滑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到2009年底,供给减少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期货价格将进入平台期,而石油则可能步入缓慢的上升期,不过2009年底之前恐难突破70美元/桶。
总之,2009年全球实体经济下滑,商品需求的黯淡,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的投资和投机受到抑制,这些都将直接打压全球金融和主要商品价格。预计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在前半年仍将延续当前的颓势,而后半年则有望进入一个平稳期或开始逐步复苏。(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