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年仅6岁的新加坡混血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顺利通过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由此成为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考生。但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主任提姆·怀特教授虽然认定他已经具备化学系大学生的程度,却仍然拒绝招收这位“娃娃大学生”。
怀特教授的理由是,他深知一位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的热情的重要性,而艾南还只是个小孩子,如果由于过早将他送入一个令他的能力和想象力受到局限的环境,会使他丧失对于科学的热情。
无独有偶,香港9岁的神童沈诗钧入读大学一事曾引发了香港诸多大学的关注。尽管他最后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可是,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却公开质疑说,沈诗钧年龄小,没有读完小学课程。读大学不是为取得学位,人生不是只有学术成就。
在内地,诸如数学神童、跑步神童等经常见于报端。让人不安的是:如果大家都把低龄上大学看作是一种成功的话,其风气兴盛之日,将是无数孩子失去纯真快乐的童年之时。为何我们的大学不能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那样明确表态拒绝神童呢?我想原由有二:一是大学可以借机宣传自己,增加学校的曝光率。二是老师有借教小徒出名师之嫌。其实,这是一种浮躁与盲动,而对人才的教育培养需要的是健康与理智。
来源:《扬子晚报》11月12日
作者:王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