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在七十年代,乡村演电影、演戏是一种时尚娱乐.一个村子演,十里八村的人都去看.我们小学生更是乐在其中.放学后,顾不上吃饭,拿块干粮,约上伙伴,边吃边走.怕开演误时,竟一路小跑,赶往演戏地点.
这天傍晚,我和小伙伴说说笑笑地正走在通往邻村的路上.先是疾走,后是小跑,再是快跑.进村了,看见大舞台了,舞台上的灯真亮!场地里已是黑压压的人群了.戏还没开演呢,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了. 手捂砰砰直跳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快开演了,赶快占个好地方”.因为我们个儿矮,怕看不见,就象小泥鳅一样从人缝里往戏台前钻.
幕布合上了.过了一会儿,又拉开了,戏开演了.人群鸦雀无声,都伸长脖子朝台上瞅,支起耳朵听戏音儿.那晚演的是《夺印》,其中最为可笑的剧情是:一个外号叫“烂菜花”的妇女为巴结新上任的何支书,正手端元宵在舞台上东跑西找,柔声细嗓地喊:“我的何支书,快来吃元宵啊,又大又香的元宵啊!”人群晃起来了.我和小伙伴被挤散了.就是这么挤,人们的眼睛却始终舍不得离开戏台.我身体瘦小,被拥挤的人群加在中间,脚都离开地了.人群晃向东,我就向东;人群晃向西,我就向西,一直到看完这精彩的一幕,双脚才沾地.心里还暗自庆幸:“要不挤,个头没这样高,还看不这么真呢!”
大幕 拉上了,又拉开,演员们都到台上来谢幕了,戏演完了.可人们还在嬉笑着、喧闹着不忍离去.大人们高声大嗓喊着孩子的小名,孩子哭着喊爹叫娘.我也站在土堆上高喊着小伙伴的名字.
人都聚齐了,赶快回家.路上都是仨一伙、俩一群看完戏往家赶的人们.大家余兴未消,你一言、我一语仍在兴奋地谈论着戏里精彩的对白,欢声笑语飘荡在寂静的乡间小路……
“ 阿弥陀佛”
这是母亲讲给我听的一件趣事,它发生在我的幼年.
我十个月就去了外婆家.那时,外公和外婆要到生产队出工干活,由外公的母亲看护我,我该喊她“老姥娘”.我那时并不记事,但我推测:老姥娘肯定很喜欢我.
爸爸在外上班,每月休假总去看我.这一天,我正和老姥娘玩,爸爸来了.老姥娘高兴地说“你闺女会说话了”.爸爸听了,欣喜不已.“来,说个听听”.只见我把小腿儿一盘,双手合十,双目未闭,柔声细嗓地说“阿弥陀佛”.爸爸一愣,脸上的笑容有些尴尬,寒暄了几句,就回家了.
回到家,他对母亲说:“你奶奶真有意思,说孩子会说话了,我以为喊爸爸、妈妈呢,竟然是“阿弥陀佛”,肯定是她教的了.他把当时的情景一学,母亲也笑了.
多年后,母亲把这件趣事讲给我听,我反倒思念起那位教我说第一句话的老姥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