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的我们今天还在上班,国庆放7天假,无情的公司要利用三个双休的周六去补回来,闲来无事,在外贸圈看到一个牛人分享的帖子《要想转型做管理,销售你要脱层皮》,写的很好,于是分享给大家,或许对做业务多年的福友们有一个启发,看自己是适合做业务精英还是适合做管理。
对于我而言,很像文中说的,我是那种比较擅长,也很愿意帮助整个团队去形成价值,帮助他们成长的人。至少在过去2年多的工作中,作为主管,组织内部学习,培训,绩效,PK等,离职前,带了一个入职一个月就转正,二个月成为top sales,三个月就能接替我的位置的男生,因为我要离职,公司让我要培养出一个接班人来,当然也不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我在想,离开广州来到深圳,我是不是可以专注找这方面的岗位,可能70%管理+30%业务?有尝试过去找,但这种公司真的少之又少,往往,他们非常看重你个人的业务能力,你要想做管理,你必须要成为top sales并且在公司做的时间长,于是作罢。当然,我认为做一个公司的外贸主管/经理,对这个产品和行业的熟知度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这就是很多公司不愿意空投管理的原因。
帖子原文:
绝大多数企业,都喜欢在业绩拔尖的人里面寻找管理者,譬如规定年度业绩达到XXX万之后,就可以申请成为销售经理;研发了多少项新技术之后,就可以申请成为技术经理。听上去这并没有什么毛病,要管人,肯定要了解一线的情况;要服人,肯定要有傲人的成绩。然而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P(Professional)和M(Management)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谓P,其实就意味着你的岗位内容并不需要和团队产生太多的交互作用,或者交互渠道比较单一,而且价值主要是由你自身来完成的,例如技术、研发、会计、财务、销售。从这个角度出发,即使你的手下有10个人,但只要这10个人的工作仅仅在于降低你的工作量,主要价值依然还是由你来创造的话,那你依然还是P。
而所谓M,则意味着你的工作并非创造直接价值,而是帮助整个团队去形成价值,你发挥的更多是组织、协调、促进和激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说一个人适不适合做管理,首要标准其实还不在于技能层面,而在于对方到底是更擅长/愿意干好自己的事儿,创造直接价值;还是更擅长/愿意帮助别人干好事情,创造间接价值。
111
假如从业绩拔尖的人中寻找管理者,大抵就是谋求P到M的转型,但这种转型往往是非常艰难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TOP SALES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往往只需要对方一个眼神,或者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知道下一步我们应该说什么,做什么,甚至判断出这个价格报出去之后,客户无论如何都不会拒绝。可是,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往往都是基于自身的天赋,你让他去复制给团队的其他成员,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他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这么容易的事情你都做不到,真的是太蠢了。算了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做吧。结果他就会在管理的工作中感到非常痛苦,毕竟不是每个球员都具备当教练的能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简单来说,管理其实只需要干好四件事情:
第一,培养团队
老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是干不过一个团队的。同样地,我认为做外贸销售,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团队意识欠缺。因为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是从一个外贸小兵的角色单枪匹马地走过来的,很容易就会觉得:所有的事情我自己也能干啊,我需要团队干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病。 因为假如我们没有一个团队在方方面面地进行一些互补的话,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而制定一个培养团队的机制,就是作为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事情。
例如,我是不是需要每个月搞一次内训?
是不是需要定期让团队的其他人上台,去分享及讲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经典案例以及日常反思?
是否需要邀请外面的人进来,开阔一下我们整个团队的思维跟眼界?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第二,带领团队
在带领团队方面,很多管理者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自己去做冲锋陷阵的事情。另一个误区是,完全地躲在背后,只会在办公室敲着下属的桌子念叨:有没有订单,有没有订单,有没有订单……
而我的建议是:
在我们的客户金字塔结构中,最核心的客户一定要自己跟进;
而中间层的客户一定要让你的下属们,在邮件的CC列表里面抄送给你,以方便你随时做把控进度的工作;
而底层的那些客户,我们只要放给下属们去自由发挥,然后定期了解就足够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永远不脱离市场和客户。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制定规则
老雷除了说过“一个人是干不过一个团队”这句话之外,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一个团队是干不过一个系统的”。
那么,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制定销售的绩效考核方案,制定工作流程的SOP、销售方法论等等,就是我们所需要进行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
而进行这些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我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把人和感性的因素,以及不可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形成一种工作的规范。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认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假如我们没有这些规范的话,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制定规则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团队形成一个系统。
第四,寻找接班人
有很多的上司,心胸是非常狭隘的,总是对自己的下属非常忌惮,担心下属能力很强,自己的位置会受到威胁。但其实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假如你所在位置的工作一直都找不到人接手的话,你的老板会不会就一直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而不能把你调到一个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呢?
所以实际上,将已经对自己来说不具备挑战性的工作分给其他人去做,让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效益产出更大的地方,这种做法就是我之前经常提到的价值不对称。所以,对我个人来说,现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去寻找和培养接班人,以推动我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
222
同时,在我看来,除了这四件事情之外,管理还需要重点解决三个效率问题(具体参考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
第一,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的产出和盈利,然后让整个组织具备更强大的支付能力,也就是要有钱。
第二,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简单来说就是组织架构,工作规范等的明确化与标准化,让组织内的人员能够像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样,一个带动一个地有序运转。
第三,个人效率的最大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激励与培养手段,最大化地激发个人的善意和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且能够输出更多的个人价值。
在这里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即这三个效率必须是递进的,也就是说,要先解决劳动效率,再到组织效率,尔后才到个人效率。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提升了劳动效率之后,企业才具备支付能力,才具备持续经营下去的能力。至于组织效率为什么在个人效率之前,我的观点是:因为人是不可控的。更何况,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人类都是自私和贪婪的;站在行为学的角度,人类本来也是懒惰与不思进取的。我们不可能奢望自己手底下的员工就一定能够做到品德高尚,积极进取与无私奉献。
因此假如我们在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这三者当中,优先选择了个人效率的话,无异于是在沙滩上建城堡,一个浪花过来,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管理其实是人、物、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人和物结合之后,能够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做出最有效益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