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的新闻多了,心情郁闷了,所以有所感,有所发。取《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意为专题抛个砖,希望能引玉。如此而已。(写了一个下午了,没时间看第二遍,有错别字等问题还请见凉)
记得是两年前吧,对于泉州企业外迁就有所闻了。当时在杭州,也亲身感受了浙江企业总部迁移到上海的大潮。一直以为这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用平常心来接受。而且当时,泉州企业迁移,大多是往江苏一带,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寻求良好投资环境和降低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并且数量并不是很多,并未引起重视。但这几天来,看到了新闻、社区关于七匹狼、恒安等企业总部“迁厦”的报道,让我有点迷惑,至少对以前自己的观点有了很大的冲击……
名企为何迁都?
《厦门日报》的报道中,“七匹狼集团等总部迁入厦门后将在土地、财政、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我想,七匹狼、恒安看重的不应该是“土地、财政、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先从土地来看,厦门的土地开发成本绝对要比泉州高,即使再优惠也不会优惠到哪里去,就算是免费,我想对于一个大集团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财政呢?如何优惠?享受外资待遇?事实上,这些企业在泉州也是外资身份,从政策上来讲,在泉州与在厦门的在财政方面并不会差很多,虽然在特区会有一定的优惠,但我想也是无足轻重的,况且只是一个总部而已。在看“人员出入境”方面,厦门目前的出入境政策环境和渠道是会比泉州顺畅的多,但如果说一个企业迁移总部是为了方便“人员出入境”那就有点可笑了。因此,我认为,七匹狼、恒安等企业迁移总部并不是为了这些……
那泉州的名企为何迁都?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从经济学上去寻求解答。一个企业的策略选择一般基于其“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是否迁都、迁往何处是取决于如何能实现“最大化”目标。从“迁移”现象分析,原因很多,但鉴于其迁移的是总部,并且更多的是承担营销功能,归结起来就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或者说进行更有效的marketing)、吸引人才。这让我联想起了“华大”事件,事实上其对于“吸引人才”而迁校的解释是很合理的,虽然感情上不太让人接受。说到这,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泉州在降低营销成本(或者说进行更有效的marketing)、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在与厦门饿双方博弈、泉州—企业—厦门的三方博弈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企业迁都现象正好是最好的印证。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因素:
其一,中心城市不够强大。泉州2004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5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为58.8万人,城市化水平大约40%。不论是建成区还是市区人口与省内福州、厦门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无法在短期内缩小。其实,中心城市小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与中心城市小、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辐射半径小、要素集聚能力弱(包括资金、人才、甚至是组织(管理))等等。而对企业而言,其总部所在的选择必须是有良好的城市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制度环境。泉州的硬件设施方面,撇开城市建设不说,陆地交通不如厦门,海上交通也不如厦门,空中交通更是不如厦门;制度环境方面,政府能力有待改善,投资置业环境不容乐观,相关信息服务产业相对落后,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总部设置在泉州要比设置在厦门的成本高,这就是原因之一。
其二,人才严重匮乏。谈到人才问题有必要先谈谈泉州的产业结构。目前泉州形成五大传统产业和两大支柱产业,大多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的初期以需求一般劳动技能人才,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显然不旺盛,因为刚开始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企业家可以完成大部分功能。但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有很多企业从作坊式脱颖而出,成为了产品有一定占有率,企业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发展型企业。这个阶段,对高级人才,比如高级经理人,营销策划,设计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就开始突显出来了。而在泉州,产业结构惯性,原有人才存量很少,再加上每年自身培养的人才有效流量也很少(大部分都流失了),此外,由于泉州自身城市品位水平和影响力不够,又很难吸引外地的人才,因此人才的结构型短缺就更加严重。此前说的,华侨大学迁往厦门事件我想,城市的人才吸引能力不足应该也算是重要影响因素,至少一个大学的持续发展需要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泉州显然无法提供很好的平台。
以上的两点致命缺陷,足以让一些企业舍近求远,离开泉州投奔厦门。
泉州:要把根留住
众所周知,泉州一直以来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话虽如此,但这几年(或者多年的积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七匹狼、安踏、恒安、柒牌等等),也培育了诸多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正因为泉州大企业少,所以这些具备一定实力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对泉州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总部迁移厦门,首先带给泉州的是税收的减少,当然如果只是极少数的一两家影响并不大。但更为重要的是,还会有一种“示范效应”,其他企业也会群起而效之。这个时候,带给泉州的不仅仅是少量税收的减少,而是会有相关产业的转移,城市功能被替代。具体来说,企业总部迁移厦门,相关高级人才、相关产业(配套的,尤其是第三产业如信息服务行业)等的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失,泉州本就有致命缺陷的城市功能无法完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厦门会替代泉州的部分城市功能,而使泉州城市功能继续保持不完善状态,进而我想实现大泉州梦想的日子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简单地说,当迁移总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泉州在厦门面前就毫无竞争力可言,只是沦为了彻底的“工业基地”。如此,“大泉州”的伟大理想就变的可笑而可悲。
因此,我们需要“把根留住”,把知名企业留住,把我们的税源留住,把我们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留住。
但一个城市要将原有的企业留住或吸引外地企业进入,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这个城市必须是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率要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泉州要有足够的要素集聚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引擎整体泉州航母的快速前进。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完善了,就能够集聚一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集聚又有利于企业总部“扎堆”,企业总部的“扎堆”又会反过来提升一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和品位。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缺乏哪一个环节都会带来不良反应。当然,对于泉州而言,目前需要的是营造一个互动的基本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制度环境。
首先,要尽快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较强要素集聚能力。泉州要迅速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我想依靠现有平台进行细化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当前的中心城市引擎乏力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发展。对此,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做城市规模的空间扩张。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域的束缚,将当前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惠安、南安和晋江的若干乡镇划入泉州中心城市范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整合清蒙开发区、陈埭和池店,这个区域是泉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需要有个良好的规划。陈埭工业实力超强,不过由于缺乏规划,当前发展的瓶颈开始显现;池店与清蒙也要有规划上的对接。这个区域可以规划成为泉州中心城市次中心,如广州天河区,拥有合理的城市功能。其次,是霞美、丰州镇成立丰州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与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相连,纳入中心城市规划有助于资源共享、城市规模扩张;洛阳镇、秀涂(白崎乡)合并成立洛秀区,这作为泉州湾北翼泉州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他区域可以暂不考虑,比如惠安整体撤县设区,我认为不太现实,而且也没必要。通过这些区划调整,泉州初步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张,虽然很难马上给泉州带来整体上质的改变,但可以规划对接,顺利构建未来大城市的骨架。
其次,要构筑城市交通网。大力建设城市快速干道和高速交通网(中心城区与上面的各规划区要摆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加速要素集聚),构筑大泉州现代城市交通走廊,形成半小时生活圈。拓宽中心城区主干道,打通出入口,加密路网,形成新老城区相接、内外相连、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
此外,要规划未来城市中心区。这也是未来泉州的金融、服务、信息等要素中心,也应该是未来泉州总部经济的载体。泉州新区不出以外的话,应该是在东海一带,随着市行政中心的迁入,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三产要素跟进,城市服务要素将会迅速集聚,比如酒店等服务行业会迅速扎堆。不过目前要做的是要高起点规划,新区不要走老路,要确确实实控制城市建设的品位,要规划建立一个CBD,强化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吸引泉州区域内的知名企业将企业总部扎堆于此,形成一个真正的总部经济区域。从更远来看,总部经济区域的形成,会有强劲的集聚能力,会促进总部经济区自身的外部不断扩张和内部深化发展,进而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和形成强劲发展新引擎。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技术创新就必须吸引足够的人才和科研要素。要制度创新,需要我们的政府肃清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企业、居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置业环境。而“并镇设区”、扩张泉州中心城市空间规模,建设新区、提升城市品位形成总部经济区域正是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和制度创新环境的必然选择之一。尽管,这只是泉州发展的一部份,但就当前来看是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事!
泉州:我们还要未来
说了这么多,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关于闽南“城市联盟”的讨论。
从经济上讲,必要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合作必须是在竞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竞争就不叫合作。闽南三地之间所谓的“城市联盟”,其制度安排均为围绕厦门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虽然泉州也可以从中获取部分利益。简单认为闽南三角(尤其是泉厦关系)一“城市联盟”,能达到所谓多赢就有点天真了。问题在于泉州与厦门在产业体尤其是城市竞争力上的差距。泉州拥有的产业均是较为传统的,而厦门则是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两者之间产业基本上很难互动或者延伸。而漳州这一个本身工业化出现空白的地区要承接厦门产业(泉州产业)转移要容易得多。这涉及到了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泉州与厦门产业互动的机会成本要高于漳州与厦门的产业互动。这是其一。
此外,泉州的城市功能严重不完整,而厦门相对完整,这就构成了对资源配置(吸引)中的地位严重不平等,为什么有大量的安溪、晋江、石狮跑到厦门买房子而不是在泉州,并且绝大多数是自己住的而非炒房?这种情况在另外两个三角中就很少出现。深圳与广州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不平等;至于长三角中的上海与浙江江苏,也并没有出现很严重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这是其二。以上两点,就决定了在闽南地区中“城市联盟”中,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多的是“替代”而非互动“双赢”,并且由于泉州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在这城市联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被替代”而在不短的时期内得到的利益无法高于遭受的资源流失,这就是我一直坚持城市联盟不利于泉州的关键所在。
其实上面一段文字也许有些“老生常谈”,但并不为过而且并不断地被证实。从厦门的“泉州商务大厦”、到现在的“名企迁都”等现象,无不表明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争夺,无不证明所谓“城市联盟”多赢是一种谬论!尽管说,泉州自身确实存在的很大缺陷,厦门采用的“掠夺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泉州需要有完整产业体,泉州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而不是人家城市的附属体!所以,写到了这里,我想大喊:
泉州输不起,因为我们不能再输一次。输了要素资源争夺战,就等于输掉大泉州的梦想,输掉了泉州的未来……
不知道的,就别乱说。别拿学了几年的经济学来分析一切。知道华大迁移厦门的真正原因吗?知道恒安那些企业总部迁移的真正原因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好去调查调查再来发表你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