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消费金融平台负责人表示,当前可以通过与市场上的专业ABS发行服务商合作,也可以自己寻找金融机构合作。在产品设计时,大股东提供一些连带担保,劣后比例适当多拿一些,相对更能得到机构认可,拿到相对便宜的资金。
资金结构决定着消费金融模式。
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做大业务规模;有更低成本的资金,就能给用户更多优惠进而做大用户。如何获得大规模、稳定且低成本的资金成为每个平台负责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今年初就已经策划发行ABS(资产证券化)了。”一位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从无到有。随着市场的觉醒和机构的重视,消费金融ABS正蓬勃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14年以前,我国消费金融领域没有发行过相关ABS产品,2014年平安银行发行首只产品开始,2015年全国共计发行了7只,总额度为138.44亿元;2016年,产品发行数量已攀升至51支,总额度达到936.32亿元,是2015年的6.76倍。
当前,这一市场仍在快速扩容。
交易所市场占据主流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资金问题,最近一直在外面希望能争取更多的资金渠道。”一位消费金融平台总经理介绍,公司业务发展很快,为保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资金不能拖后腿。
该负责人分析,公司当前业务开展主要是自有资金以及在股东方担保下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自有资金消耗很快,而股东提供的担保额度也并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开展的需要。加上公司开展业务依靠的是网络小贷牌照,从银行借款也受到相应的杠杆比例限制。多数地方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仍为1.5倍,尽管个别地区有所放开,但最高也不过2.3倍。另有平台人士介绍,银行对于网络小贷提供融资并不太热衷。
将原有资产打包发行ABS,既可以获得较大规模的低成本资金,又能快速回笼资金用于再次放贷。这样的方式正越来越多被机构青睐。
券商、信托等机构投资者也在积极参与。有保险资金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上优质的资产较少,作为机构投资人,对于分散度很高的消费金融资产十分看好。
目前,消费金融ABS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2016年发行结果显示,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消费金融ABS产品仅有9只,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消费金融ABS产品达42只,发行总额为715.4亿元占全年发行总额的76%。在发行机构上,既有宁波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参与,也有中银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参与,还有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互联网机构。
不过在规模上,消费金融ABS累计发行额超过1400多亿元,其中有1060.37亿元来自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
一位消费金融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银行间市场融资利率更低,但仅有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等可以参与其中。目前互联网机构仍以交易所市场发行为主。银行间市场发行的ABS数量较少或许与参与主体本身就有稳定且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