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具有外汇收支业务的进出口企业、拥有外币资产和负债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影响较大。一般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具有高流动性和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的;而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由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
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导向型行业将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我国的出口型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给不同行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差异。
一般来说,公司因汇率变动必须承担的风险有三种:一是换算风险;二是交易风险;三是营运风险。
由于我国是产棉大国,同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纺织品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其出口价格弹性较低。由于服装类产品还会受到品牌、设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产品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出口价格弹性高于纺织类产品。在化工行业方面,我国有着和纺织业相似的优势,因此,也有着较低的出口价格弹性。由于我国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上不断进步,该行业竞争程度也较高,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同时,这类产品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因此,我国企业能够凭借低成本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升值时,这些行业的出口额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盈利也必然会因此而出现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对服装业和电子通讯制造业尤其显著。
总的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进口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较高,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但是能购买到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有限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影响不同。总体而言,汇率改革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品等轻工行业有影响;对进口原材料较多的钢铁行业当属“利好”;对进口数量较大的能源行业,其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价格会下降;汽车行业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降价压力,因为不仅其进口元件以人民币计价降低了,而且钢铁等投入品的成本也会因此而有所降低。
出口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有哪些成本低廉的避险工具?
面对外汇风险的提高,出口型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提前或推迟结算。
(2)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汇率避险工具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并密切与银行员工沟通以充分利用其来规避汇率风险。
(3)无论是进行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或办理即期的结售汇业务,企业都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调整了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的管理方式,并扩大了买卖价差幅度,并规定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即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价由原来的一日一价调整为可一日多价。在挂牌价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判断外汇牌价走向以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
(4)既有进口业务也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掉期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比如企业有一笔一个月后的美元收汇和三个月后的付汇,企业可以选择相对应的掉期业务来规避汇率风险。
(5)在目前金融产品种类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来实现大额资金的保值增值。相对于普通的定期存款来说,结构性存款一般由银行自行或者委托一些国际专业机构进行运作,所以收益相对比较高。